top of page

本會歷史

德國禮賢(萊茵)差會(Rhenish Mission即巴勉差會Bremen Mission,現稱為聯合差會United Evangelical Mission Communion of Churches in Three Continents,簡稱UEM)在1829年成立,總部位於巴勉城(即現今的烏巴托─巴勉城 Wuppertal-Bremen)。萊茵(禮賢)乃差會所在的教區,由德國萊茵河流域的信徒所支持。成立後便差遣宣教士往西非、南非、南亞、東南亞和中國傳揚福音。

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在華的創立,與來華宣教士郭士立牧師(Rev.Dr.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)關係至深。郭牧師於1830年到達中國。1833年,他寫了一份影響深遠的著作

《代表中國向基督徒的呼籲》(An appeal to Christians in behalf of China),內容是向歐洲及美國的信徒發出挑戰,請求派出傳教士來華。這份呼籲在歐美引起很大的哄動,激發不少歐美青年立志投身中國宣教,一些對中國影響甚深的傳教士,都聲稱是回應郭牧師這篇呼籲而來的。

1844年郭牧師在港設立福漢會(The Chinese Union)(取漢人信道得福之意),推展香港及內地事工。後因華人慕道日多,聖工人員甚為缺乏,郭牧師遂分德國巴色差會(崇真會)和德國巴勉差會(即德國禮賢(萊茵)差會),請求多遣派傳教士來華相助。

1846年,巴色差會(崇真會)差派了韓山明牧師、黎力基牧師,巴勉差會(禮賢會)差派柯士德牧師(Rev.Heinrich Koster)和葉納清牧師(Rev.Ferdinand Genahr)乘船來華。1847年3月19日四人同船抵港。韓、黎兩牧師往寶安布吉等說客語之地區傳教,而禮賢會葉納清牧師(柯士德牧師於抵港後不久逝世)即隨郭牧師學習華語,然後進入珠江一帶傳揚福音。日後各宣教士來華,苦學中文、蓄辮、赤足、喫糙米飯,以傳道、教育和福利(贈醫施藥)事工宣向來總揚基督福音。歷經多年發展,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總會設於東莞城,下分有太平、寶安、塘廈、東莞、廣州和香港六個教區。

香港教區的發展可追溯至1899年,禮賢差會購入般含道82號兩間樓宇作為牧師患病調養之所,後因遷居香港的內地信徒日多,逐把握時機於該樓房舉行主日崇拜,香港禮賢會由此開始,而亦展開了香港區的福音聖工。

1914年禮賢會香港堂新堂(般含道86號A)落成,1923年按新修定的章程成為自理堂。1928年居於九龍之會友在潔芳女校舉行主日崇拜,同年成立九龍堂。1929年4月1日召開第一次區議會,禮賢會香港區會(以下簡稱區會)便宣告成立。1933年本屬香港區後劃歸塘頭廈區的深圳堂,因交通較方便而向總董部申請劃歸回香港區,由是當時區會由香港堂、九龍堂及深圳堂所組成。

1940年區會召開第一次區董會,翌年因為世界大戰,區議會和區董會暫停至1947年復會(期間教會未有停止聚會);禮賢會總會屬下香港區會承擔著更重大宣教責任。1950年,區會向政府申請成為法團;1951年6月1日獲批註冊成為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(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法團條例第1060章)。同年禮賢會灣仔堂成立(原於知行中學舉行主日崇拜),1952年成為自理堂。歷年來,區會分別於港、九、新界成立堂會及佈道基址。

禮賢會不但建立堂會,也透過教育及福利事工傳揚福州;除了注重本港福音工作外,亦注重海外宣教聖工。七十年代於台北、多倫多、倫敦(其後分別自立,與禮賢會成為姊妹堂會)

和溫哥華等拓展基址。八十年代因經濟困擾而暫停資助香港以外的基址。九十年代開始,重新開展差傳聖工,1998年成立「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差會」,推展及實踐海外宣教

使命。

bottom of page